十八反十九畏必背口诀,十八反十九畏内容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楼上的意见就是我就不用复制了。

2、附:《为“十八反”平反》  药有相反,其说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序例》(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所辑出者)。


【资料图】

3、五代时韩保升《蜀本草》指出:“相反者十八种”,当为“十八反”说的蓝本。

4、迨至金代,张元素《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将“十八反”以及“十九畏”编成歌诀广为流传,相沿至今。

5、千百年来,父以传子,师以授徒,药房见有“反药”,则拒绝配药。

6、若干有“反药”的良方被束之高阁。

7、至于医生因用“反药”而负屈含冤者,古往今来,更不知凡几!尤有甚焉,“十八反”之外,还有“株连”:笔者一次处方中半夏与附子同用,患者去市内药店配药,药工一看,面露鄙夷地说:“医生连半夏反附子都不知道么?这应该是常识。

8、”附子乃附生于川乌者,半夏反附子,便是因母而牵连到子了,这不是“株连”、“扩大化”是什么?  对此,我们先不妨看一看前人的论述。

9、  处方中用反药者,首推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篇》之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蜜),甘遂和甘草同用;同书《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之赤丸(茯苓、细辛、乌头、半夏),乌头与半夏同用。

10、  唐代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

11、在其两部《千金方》中用反药的处方乃多达数十方,如《千金要方》卷七之风缓汤,乌头与半夏同用;大八风散,乌头与白蔹同用;卷十茯苓丸,大戟与甘草同用;卷十八大五饮丸既有人参、苦参与藜芦同用,又有甘遂、大戟、芫花与甘草同用,皆其例也。

12、  宋代官方颁布推行的《局方》,其润体丸、乌犀丸二方皆川乌与半夏同用。

13、陈无择《三因方》卷十四大豆汤,甘草与甘遂同用。

14、许叔微《本事方》星附散、趁痛丸二方皆半夏与川乌同用。

15、  金代李东垣散肿溃坚汤海藻与甘草同用。

16、  元代朱丹溪《脉因证治》莲心散芫花与甘草同用。

17、  明代吴昆《医方考》卷一通顶散,人参、细辛与藜芦同用。

18、陈实功《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海藻与甘草同用(此方后来载入吴谦等编《医宗金鉴》中)。

19、  清代余听鸿《外证医案汇编》辑录名家方案,其中瘰疬门亦有用海藻甘草者。

20、  以上例子,不过信手拈来,汉、唐、宋、金、元、明、清皆有了,可见所谓反药也者,  “古人立方,每每有之”(余听鸿语)。

21、那么,前人于此持什么态度呢?一种意见是:既有成说,不如不用为好。

22、如陶宏景说:“凡于旧方用药,亦有相恶相反者,如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俗方玉石散,用栝楼、干姜之类,服之乃不为害,或有将制者也,譬如寇贾辅汉,程周佐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为害。

23、虽尔,不如不用尤良。

24、”(原书佚,转引自《本草纲目》)。

25、另一种意见是:贤者用得,昧者用不得。

26、如虞抟说:“其为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军相敌,决不与之同队也。

27、虽然,外有大毒之疾,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论也。

28、如古方感应丸用巴豆、牵牛同剂,以为攻坚积药,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辈,以治血块。

29、丹溪治尸瘵二十四味莲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剂,而谓好处在此。

30、是盖贤者真知灼见方可用之,昧者固不可妄试以杀人也。

31、夫用药如用兵,善用者置之死地而后成,若韩信行背水阵也;不善者徒取灭亡之祸耳,可不慎哉。

32、”再一种是李时珍的意见,他说:“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

33、盖相须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

34、(注:这里的“相畏”,是依《本经名例》:“有毒者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与后世“十九畏”之“畏”完全不同);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

35、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耳。

36、”他还指出:“胡冶居土治痰僻,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

37、东垣李杲治颈下结核,海藻溃坚汤,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劳瘵莲心饮,用芫花,二方皆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

38、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并乃不为害。

39、非妙达精微者,不能知此理。

40、”他的意思是说,用者能够“妙达精微”,有所“识悟”,还是可以用的,不过需要特别慎重而已。

41、以上这三种意见,应该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42、作者:天涯乾坤。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8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