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俄乌冲突导致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抬升,对德国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笔者研究认为,德国制造业内部影响存在差异,化工、纸制品等能源密集型行业受到的冲击更大,出现了一定的结构性变化。德国政府应对能源危机冲击的措施较为有效,包括大力投资可再生能源、建设天然气基础设施、阶段性取消对石化及核能源的限制、推出一系列补贴方案等,这些举措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俄乌冲突前,德国天然气价格较为稳定,德国港口的俄罗斯产天然气在2021年6月之前,连续6年多价格处在10美元/百万英热之下。受疫情好转及补库存的影响,德国天然气价格在2021年6月开始突破10美元/百万英热,于2022年初持续上涨至30美元/百万英热。2022年2月底俄乌冲突爆发后,市场担忧能源供应稳定性,德国天然气价格开始急涨,三季度涨幅较大,8月均价涨至70美元/百万英热,随后价格开始回落。即使9月底发生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依然未能阻止德国天然气价格继续回落,并于5月份价格降至10美元/百万英热,价格经历了一轮完整的周期。
横向对比,德国天然气价格在主要工业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德国企业电力价格在2022年底全球最高。主要工业大国中,德国和日本在天然气供给方面较为相似,二者的天然气价格走势十分接近,在2022年中天然气价格大幅攀升,并于近期价格出现了回落。但中美的天然气价格则较为稳定,德国天然气价格在2022年8月最高峰时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天然气价格的8倍和16倍。德国电力价格在2022年底达到了全球最高的0.91美元/千瓦时,远高于日本、美国和中国0.23、0.15和0.09美元/千瓦时的电价。这引发市场对于德国制造业发展高度的担忧。
(资料图)
能源冲击对德国制造业的影响并未完全结束,德国制造业占比小幅下降。从订单情况来看,德国制造业最坏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在能源危机较严重的2022年7月和12月,德国制造业订单同比下降14.6%和11.9%;到2023年5月跌幅收窄至-1.3%,但仍未回到能源危机前的订单水平。2022年德国制造业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0.4%,比2021年下降了0.4%,整体上仍然延续了2016年以来制造业占比逐渐降低的趋势,呈现了一定程度的“去工业化”倾向。
细分行业来看,德国能源消耗规模较大的主要是化工、基本金属、纸制品等行业。天然气消费方面,德国天然气消费量较多的行业为化工、基本金属、非金属矿物和纸制品行业,其中化工行业的天然气消费量超过了60TWh(太瓦时),占德国天然气总消费量的27%。电力消费方面,德国电力消费较多的主要是化工、基本金属、纸制品和食品行业;其中,化工和基本金属对电力的消耗较其他行业显著更多,分别消耗50.5和39.2TWh,占德国制造业电力总消耗的23.1%和17.9%。
能源价格与制造业关系密切
将行业电力消耗规模比上行业总产出,可以得到该行业的电力消耗密集度。德国纸制品行业的电力密集程度较高,每1欧元的产出需要投入0.51KWh(千瓦时)的电力,化工、基本金属和非金属制品行业的电力密集度分别为0.4、0.36和0.33KWh/欧元。使用欧元区主要制造业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速来衡量德国制造业的通胀形势,可以看到2022年PPI同比最高的是焦炭和石油行业,涨幅高达56.7%;电力消耗密集度较高的纸制品、化工、基本金属和非金属制品行业通胀程度也较高,其PPI同比分别为26.6%、29.9%、26.6%和16.7%。
采用德国批发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可以看到在2022上半年,德国制造业产出整体上受高通胀的严重冲击,但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产出表现存在差异,化工和纸制品行业甚至出现了逆势增长。德国能源价格涨幅最大的是2022年三季度,此时能源密集型行业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实际产出下降。考虑到可能存在一定的库存消耗和价格黏性等带来的滞后影响,2022年四季度德国能源密集型行业产出受到的冲击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化工行业产出同比实际增速下降15.7%,出现了较大调整;金属制品、纸制品和非金属制品也分别下降了6.8%、6.6%和5.1%,均高于制造业整体降幅4.1%。
2023年一季度,随着能源价格快速回落,德国整体制造业产出同比实际增长3.1%,但化工和纸制品行业分别同比实际下降13.2%和10.8%,拖累依然严重。从德国贸易条件指数来看,2021年以来德国贸易条件指数震荡走低,尤其是在2022年能源价格走高后,贸易条件指数加速下滑,于2022年8月降至低点89.3%,即使之后恢复增长,截至2023年4月仍然小于100。贸易条件指数的恶化充分反映了本轮能源危机对德国贸易的负面冲击。
德国通过大量进口能源密集型产品来弥补本国产能缺口,体现为2022年德国化工品和纸制品进口规模指数大幅上升。2011年以来,德国进口规模较为稳定。2021年和2022年德国进口规模分别增长17.3%和24.1%。从能源密集型行业来看,剔除价格因素后,2022年化工和纸制品进口规模指数大幅上升,分别增长46.4%和24.8%,金属和非金属2022年进口增速则低于2021年增速。
整体来看,德国制造业受本轮能源危机的冲击较大,化工、纸制品等能源密集型行业受到的冲击更甚,令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成色锐减。不过,德国尚未出现令人担忧的过快“去工业化”,其制造业基础的重塑和能源消耗结构的转型也在加速推进。
四招化解困局值得参考
2022年以来,德国政府积极应对本轮能源危机,多措并举支持促进德国制造业的转型调整。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大力投资可再生能源行业,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依赖。德国一直谋求能源转型,希望实现能源自主。德国在2022年1月份起大力投资新能源汽车和相关基础设施,2月23日提前减免可再生能源附加税,7月德国联邦会议上通过了一揽子能源转型法案(包括《可再生能源法》、《陆上风电法》、《替代电厂法》、《联邦自然保护法》等),11月成立氢能基金,大力建设本国企业海外氢能产业链和其他国家氢能产业链。
二是,建设天然气基础设施,弥补“北溪”被切断的影响。德国在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时,过于依赖“北溪”管道,在这一关键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后,德国开始寻求替代方案。2022年2月28日,德国政府宣布要建设两个LNG接收港;5月6日宣布将建设4个浮动LNG(液态天然气)接受站,其中第一个浮式LNG接收站已于2022年12月1日开始投入运营。
三是,阶段性取消对石化、煤电、核电能源限制措施。在能源总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德国只能寻求增加传统能源供给。2022年7月7日,德国联邦会议通过《替代电厂法》重启煤电厂应急;9月27日,决定将原定于2022年底关停的三座核电站推迟至2023年4月15日关停,这在能源供给最紧缺的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四是,推出一系列补贴方案,帮助企业及民众渡过能源危机。针对企业,德国政府2022年以来先后采取政府采购、增值税率调整、成立产业基金、政府注资、价格煞车、长期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旨在减少企业的能源价格压力,促进新能源企业和行业发展。针对民众,德国政府于去年2月23日、3月25日和9月24日,推出三个能源救济方案,合计900亿欧元,对普通民众和特殊需要照顾人群实施能源补贴,并限制了能源价格上限,也间接稳定了制造业的劳动力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