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2“步履环境”粮仓艺术展后,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再度携手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主办2023艺术仓库·乌镇“游牧的种子”粮仓艺术展。展览于2023年7月29日下午在乌镇粮仓6号馆正式开幕,近百位艺术家、媒体朋友们来到现场,共同见证此次艺术盛事。“文化乌镇”将以包容、多变、前瞻的视阈,再次向为艺术与交流而来的八方友人敞开怀抱。

2023艺术仓库·乌镇“游牧的种子”粮仓艺术展开幕 / 俞昼摄

本次展览的主题为“游牧的种子/Nomadic seeds”。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提出了一种名为“游牧思维”的哲学观念,旨在削弱这些标准化和编码化的模式。艺术家们的“游牧思维”代表着对社会流动性和变化的接纳,代表着一种锐意创新的当代精神,更是追求一种“去中心化”田园牧歌式的诗性表达。学院花园是与游牧思维相呼应的特质,是艺术创新思想的温床。


(资料图片)

“每年美院的毕业季都是一件大事,今年国美毕业季的主题是‘大脑花园’,而‘游牧的种子’正是从‘大脑花园’中延伸出来的。艺术种子散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进入公众生根发芽,全面开发,是社会美育的一项实践。”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郑靖表示,曾经的粮仓存放的是物质粮食,艺术仓库存放的则是精神食粮,“艺术是服务社会的,雕塑与公共艺术也更多是直面社会和公众的,我们希望艺术仓库成为一个永远对外开放,对外不断输出的艺术空间。”

本次展览场地设置在乌镇粮仓 / 俞昼摄

据了解,展览共计展出31位艺术家的53件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光影魔方”,由雕塑系学生作品构成。雕塑艺术是力量与精神在空间中的碰撞融合,是光与影在空间中的交织游弋,是智慧与启示的纪念现场。光影是我们思想中的光与影,魔方是我们行动中的难题和挑战,此刻,这正是一方可以共景、共情的魔方花园。

第二部分是“心灵时空场”,是公共空间艺术系青艺周展览《大脑花园》的分主题,以此回应后疫情时代下人们对个体与社会、时间与空间的重新思考以及由此发出的艺术再实践。

第三部分是“远古文化池”,由纤维艺术系学生作品构成。纤维作为原始的根源存在,是一种在场状态存在的“隐而不显的东西”,也是产生共鸣的某种“不言自明的物因素,而这更大意义上是存在于德勒兹指出的’一致性平面’中的’超物质’。个人身上深埋的远古文化池,使得我们连接到整个传统和人类的整个疆场,清醒、冷静、内化的去对应和回流。

赓续文化普惠之路

2022年,由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发起了融合了文化、艺术、旅游的当代艺术机构——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艺术仓库·乌镇】(CAA Armory·Wuzhen),以艺术普惠大众为己任,构建当代艺术存、展、租、售多维度可持续发展机制。艺术仓库将定期举办艺术展览,邀请国内外艺术院校积极参与,创造一个持续有效的艺术平台,持续活化艺术仓库空间并扩大乌镇艺术仓库的国际影响力。本次2023“游牧的种子”粮仓艺术展将是【艺术仓库·乌镇】成立以来的第二次探索。

7号馆部分展品 / 俞昼摄

本次展览场地设置在乌镇粮仓,粮仓原为20世纪60年代的乌镇粮管所,2017年经重新改造为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展示空间,占地面积近10000平方米,展厅面积为35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延续原有六七十年代典型的标识,重视群体组合的美与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传统和未来的结合。

“‘仓库’本身具有储存能量的意思,如何把艺术的能量传递给更多的社会民众,通过两年的合作,艺术仓库做到了。”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傅巧玲说,美院学生的毕业作品打破了校园藩篱,由此走向公众,本身就很有意义,也希望这些“游牧的种子”能发芽生长。

2号馆部分展品 / 俞昼摄

艺术滋养赋能社会美育,除了诸多优秀的艺术品在粮仓开展为期近半年的展览,可供参观之外,本次展览也将举办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艺术家授课开展免费教学,真正让普罗大众参与进艺术创造、艺术工坊、美育课堂等活动中来。实现乌镇在地艺术文化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据介绍,乌镇与艺术的羁绊由来已久。中国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曾说过:“艺术是从生活中产生的。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但生活不等于艺术”。在江南水乡独特的人文环境之中,“文化乌镇”致力于探寻生活与诗性的平衡,在悬置于尘埃与宇宙之间的每个当下,以求变之心孕生创造灵感,以美育之心追寻生活真谛,以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为依托,将乌镇化作流动着艺术盛筵的“乌托邦”,成为当代国人暂避都市尘嚣、回归质朴灵魂的一味良药。

38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