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沙兆华 黄欣然

河南坠子、山东琴书、京韵大鼓……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小调,88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刘贵英都能信手拈来,别小看这些小调,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加上现编歌词,就是鼓励志愿军战士冲锋陷阵的“冲锋号”。


(资料图)

70年前,金城战役中,作为志愿军第16军46师文工团的战士,刘贵英随着文艺小分队,冲过敌人三道封锁线,来到了战斗最前沿。在坑道里,每一次进攻前,刘贵英用快板、地方戏曲,鼓励战友上阵杀敌,深受喜爱,她被战士们称赞为“战地百灵”。

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战,不久,《朝鲜停战协定》签订,用战斗的歌声迎来了最终胜利,刘贵英至今难忘。

1935年,刘贵英出生在贵州思南县。1951年,解放军第16军在贵州执行剿匪任务,初中毕业的她在学校的宣传动员下,毅然报名参军,因嗓音不错被分入部队文工团话剧队。

“我参军还有部队首长范阳春的功劳哩。”第16军46师政委范阳春正借住在刘贵英家中,得知刘贵英要参军被父亲关在家里,当晚,他做通了刘贵英父亲的思想工作。第二天,父亲将锁着的门悄悄打开,背过身默默走远,不满15岁的刘贵英就这样决然离开了家。

16军从贵州北上,在河北进行3个月的临战训练,接到入朝命令时,刘贵英在演出中脚受伤。“参军,就是为了去朝鲜,这点小伤算什么。”她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让部队领导终于“松口”,同意她带伤行军。

1952年冬天,志愿军第16军入朝轮战,接手朝鲜西海岸第一线防务。

“渴了冰雪当水喝,饿了炒面就吃几嘴。”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部队几天几夜行进西海岸,刘贵英用歌声为志愿军战士化解疲劳、鼓舞士气。

1953年,金城战役打响后,文工团派出几路小分队,刘贵英主动要求加入。

“我们来到前沿阵地,战士们看到文工团小鬼来了,欢欣鼓舞,当时,炮火没停过,阵地与敌人就隔着一条河,对面讲话都能听到,战士们都在猫耳洞里,直不起身,我们也就佝偻着表演。”出击前战斗动员、阵前喊话,歌声成了刘贵英的武器,她编了许多小调赞美战士作战勇敢。战士们特别喜欢听朝鲜族民歌《桔梗谣》,刘贵英就经常用朝鲜语唱,用歌声陪伴激励他们,直到7月27日,抗美援朝战争迎来胜利。

因金城战役表现突出,刘贵英荣立三等功,并获得朝鲜军功奖章;这些老人至今引以为傲。

胜利后,部队继续防守西海岸,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这期间,刘贵英与一位朝鲜小姑娘结下了深厚友谊。

1954年春回国,刘贵英考入了本溪钢铁工业学院机电专业,1957年转业,先后在贵州、辽宁矿山、工厂工作。1969年,她同转业的丈夫一起来到凤凰县,先后在凤凰县机械厂、县发改局工作,1992年退休。工作30多年,20多年都在艰苦的一线,老人说:“必须任劳任怨,不挑工作,不讲价钱。”

“经历过战争洗礼,就深深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只有好好珍惜,建设好国家,才不愧对牺牲的烈士。”老人感慨道。

(一审:夏博 二审:邓望军 三审:石伟)
38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