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患者体内,修补心脏缺损,一年后被人体吸收,没有任何异物残留,全降解封堵器的出现,让先心病介入封堵手术迈入崭新时代。近日,郑女士3岁的女儿可可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成功实施了全降解封堵器植入手术,顺利封堵心脏“漏洞”。

期盼中等来“补心”新材料


(相关资料图)

据郑女士介绍,女儿出生时便查出患有室间隔缺损,尽管日常并无任何症状,但心里始终放心不下。为此,她每半年都会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期盼孩子心脏上的“洞”能自己长好,然而每次都失望而归。“出生到现在结果一直是5毫米,医生说已经没法自愈了,只有手术这一条路。”

据悉,介入封堵手术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常规治疗方式,通过在心脏植入封堵器,达到修复缺损的目的。手术虽创伤小,但植入的封堵器为金属材质,永久存留在患者体内,存在远期并发症或异物反应等潜在风险,这也成为郑女士心里最大的担忧。“有个东西在孩子身体里,还得放一辈子,想想还挺担心的。”

为了寻求到最有益孩子的治疗方式,郑女士和丈夫一直在网上查找各种手术相关的资料,偶然间他们得知一种修补心脏“漏洞”不留痕的新型封堵器——全降解封堵器。“听说植入一年后,它就会被人体给完全吸收掉,不留下任何痕迹,特别神奇。”郑女士说道。今年7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正式引进全降解封堵器装置,期盼已久的夫妻俩赶紧带女儿前来住院手术。

查“漏”补“缺” 无影无踪

“和传统封堵器相比,全降解封堵器的最大优势是没有金属植入物,但相应的手术难度也更大。”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先心病中心沈群山主任介绍,由于可降解材料在常规透视下不显影,术中的视野盲区是一大挑战,需借助超声辅助才能精准定位封堵器的位置;全降解封堵器材质柔软,自膨胀性要弱于传统封堵器,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植入封堵部位才能有效成形;此外,其配套使用的输送鞘管直径也更大,这些都对手术医生的技术和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过一系列检查,专家团队评估后认为,可可的情况适合使用全降解封堵器。7月27日,沈群山主任带领团队为其实施手术。在透视和超声的共同引导下,沈群山主任从可可的大腿根部穿刺置管,随后小心谨慎地将输送鞘管和封堵器推送至她的心内,将室间隔缺口牢牢堵住。术后超声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治疗效果理想。

沈群山主任表示,全降解封堵器植入人体后,为心脏自身修复提供了一座临时“桥梁”,心脏内膜组织像爬山虎一样沿着封堵器“攀附”生长。一年后,人体自身心脏内膜组织已经长得很结实,室间隔缺损已完全长好,此时封堵器就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被排出体外,不留下任何痕迹,在治疗缺损的同时,实现了“植入无残留”,杜绝了远期并发症,既不影响核磁、CT等仪器检测,也不会影响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其他心脏手术的实施。

手术后的可可恢复迅速,当天就转到了普通病房,这天正值她四岁的生日,看到在病房里开心玩耍女儿,郑女士感激不已。“这次手术的成功,是女儿收到的最棒的生日礼物。”她坦言,孩子的病治好了,压在自己心里多年的大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据了解,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于7月9日开展了院内首例全降解封堵器植入手术,截至目前,已成功实施了7例,其中年龄最小的是3岁的可可,年轻最大的是一名41岁女患者。“对于有手术适应症,同时又特别介意自己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来说,全降解封堵器是一个全新的选择,随着它逐步被临床推广运用,未来将造福更多的先心病患者。”沈群山主任说。

融媒体记者:杨旸

通讯员:吕惠 宋蒙

编辑:罗晖

责编:王硕

编审:刘艳萍

38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推荐内容